(1)钙:钙的生理功能是构成骨骼和牙齿。骨骼和牙齿是人体中含钙最多的组织。钙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,包括神经肌肉的兴奋、神经冲动的传导、心脏的正常搏动等。例如,血钙增高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,反之则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,导致手足抽搐;激活体内某些酶的活性。钙对许多参与合成、转运的酶都有调节作用,如三磷腺苷酶、琥珀酸脱氢酶、脂肪酶以及一些蛋白质分解酶等。此外,钙还参与血凝过程、激素分泌、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以及细胞内胶质稳定等。
①钙需要量。在整个怀孕过程中,孕妈妈会由胎盘主动供给胎儿所需的钙。妊娠期妇女与非孕时相比,钙的吸收率增加,因此钙的需要量会在孕期明显增加。一般来说,女性在非怀孕期平均每天需要约800毫克钙,而在怀孕期间,怀孕早期每天必须摄入800~1000毫克的钙;怀孕中期应达到1000~1200毫克,怀孕后期则应保证每天摄入1200~1500毫克钙。仅靠从食物中补充钙是远远不够的。一旦血钙浓度过低,就可能会动用储存于全身的骨钙,令孕妈妈在妊娠中期出现抽筋、腰腿酸痛、骨关节痛、水肿等现象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骨质疏松、牙齿松动、产后乳汁不足等。胎儿也可能产生先天性佝偻病或缺钙抽搐症状。
②钙来源。钙的最好来源是奶及奶制品、豆类及其制品。此外,芝麻和小虾皮等海产品也是钙良好的食物来源,如紫菜、虾皮、虾米、牛奶、海带、豆制品、鱼类及骨头汤等。还应该在妊娠中、后期额外服用一些钙片。同时,多去户外晒太阳,使体内得到更多的维生素D,以促使食物中的钙质在肠道更多地吸收。
(2)铁:铁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血红蛋白、肌红蛋白,参与组织呼吸过程;铁还参与许多重要功能,如参与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呼吸过程,促进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;促进β-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,嘌呤与胶原的合成,抗体的产生,脂类从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的解毒等。
①铁需要量。缺铁性贫血是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,在孕妈妈更多见。孕早期的铁缺乏与早产和婴儿低出生体重有关。孕期体内铁的储备量约1000毫克,其中胎儿体内约300毫克,红细胞的增加约需450毫克,其余储存在胎盘中。随着胎儿、胎盘的娩出及出血,约损失孕期储备铁的80%,仅200毫克左右的铁保留在母体内。按此计算,孕期妇女每日平均需储备铁3.57毫克,在孕30~34周时,铁的需要达到高峰,即每天需要7毫克。孕后期小肠对铁的吸收率从10%提高到50%。
②铁来源。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建议孕妈妈摄入孕中期为25毫克/日,孕后期为35毫克/日。动物肝脏、动物血、瘦肉等含铁量丰富且吸收率较高,是铁的良好来源。此外,蛋黄,豆类,某些蔬菜,如芥菜、雪里红、菠菜、莴笋叶等含铁量也相对较多。
(3)碘:碘是合成甲状腺素所必需的营养素,而甲状腺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,并促进胎儿生长发育,特别是对于大脑正常发育和成熟极为重要。碘缺乏可使孕妈妈甲状腺素合成减少,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,降低母体的新陈代谢,并减少对胎儿营养素的提供。孕妈妈碘缺乏还可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,从而引起生长发育迟缓、认知能力降低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建议孕期妇女碘的参考摄入量为200微克/日,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000微克/日。此外,在孕期中可每周食用1次富含碘的海产品。
(4)锌: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酶的组成成分或作为酶的激活剂;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;作为味觉素的结构成分,促进食欲;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。缺锌时伤口不易愈合,锌对于维持皮肤健康也是必需的;锌维护免疫功能。锌能直接影响胸腺细胞的增殖,使胸腺素分泌正常,以维持细胞免疫的完整。
母体摄入充足的锌可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和预防先天性畸形。据估计妊娠期间储存在母体和胎儿组织中的总锌量为100毫克,其中约53毫克储存在胎儿体中。孕妈妈血浆锌通常在孕早期开始持续下降,至产前达低点,约下降35%。胎儿对锌需要在孕末期最高,在孕后期母体经胎盘转运至胎儿的锌为0.6~0.8毫克/日。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建议孕早期锌摄入量为11.5毫克/日,孕中期和孕后期增加5毫克/日。最好有67%以上来自高利用率动物性食品。植物性食品中当植酸与锌之比>20时,锌的吸收率甚低。妊娠期间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孕妈妈应同时补充锌15毫克/日。